
【仲尼式琴】
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)
通長103厘米,,額寬18厘米,,肩寬17.5厘米,,尾寬14.5厘米
此琴為仲尼式,因形制而得名,。琴以桐木為面板,,梓木為底板。這兩種木材均為古琴制作中最為傳統(tǒng)的用材,。桐面梓底合成琴胚后,,通體髹(音修)以黑漆。琴體前廣后狹,、上圓下方,,琴腹中空(內設天地柱)。
琴面設蚌徽十三枚,,其中,,第七徽最大且居中,其余之十二徽對稱地排列于第七徽之左右,。琴上施七弦,,弦由琴底之琴軫固定,上經承露,、岳山,、琴面、龍齦,,再下繞轉系于琴底的雁足之上,。承露、岳山,、龍齦,、雁足均為硬木。琴背設有長方形龍池,、鳳沼各一,,為出音孔,琴軫上飾有黃色琴穗,。
琴額上刻“乾隆四十四年制”款,,可知此琴制作于乾隆四十四年(1779)。此琴為清宮典制用琴,,常用于朝會,、祭祀、宴饗中和韶樂之中,。使用時,,琴放置于金漆琴桌之上。琴桌用黃云緞罩之,,僅露出四腿下部和托泥,。依據中和韶樂使用的功能和場合不同,,琴在其中的配置也有區(qū)別,如圜丘祭天,、祈谷需用十張,。(劉國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