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青玉描金云龍紋編磬—黃鐘清】
清順治十四年(1657)
通長48厘米,,通寬31厘米,,股長25.2厘米,,博15.9厘米,,鼓長36.8厘米,,博14.1厘米,,厚2.3厘米
該磬以碧玉琢成,,磬體為鈍角矩形,。磬體兩面均飾以描金雙龍紋與流云紋,,鼓股相交處鉆有圓孔,,圓孔四周飾寶相花紋。此孔用以穿系明黃色絳繩,,將編磬懸掛于簨虡(音筍具,,懸鐘磬之架,橫桿稱“簨”,,直柱稱“虡”)之上,,以備敲擊發(fā)聲。側(cè)鐫滿文,。
清代宮廷編磬十六枚一組,,與編鐘相同,以應(yīng)十二正律,、四倍律,,分上下兩層懸掛于簨虡之上使用。十六枚編磬大小同制,,磬體之薄厚跟音高相關(guān),,聲音由低到高,厚度依次遞增,。
清代宮廷朝會中和韶樂,、祭祀樂、宴饗中和韶樂用之,。(劉國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