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銅鍍金甬紐橋口镈鐘—太簇】
清乾隆二十六年(1761)
通高41.5厘米,,甬高15.5厘米,,銑間22.5厘米,鼓間16.5厘米,,舞廣20厘米,,舞修16厘米
此鐘整體呈合瓦形,,橋口,甬為圓柱形,,甬上連接鐘架的斡,、旋皆備,。甬上飾有回形紋、蕉葉紋等紋飾,。腔體寬闊,、厚重。
鐘前腔體正中鉦部飾有乾隆帝御制篆書銘文:
自古在昔,,功成作樂,。辨物涓吉,鑄此鐘镈,?;首鎸徱簦泻痛髠?。詎獨是遺,,或存深意??兊孜髀?,瑞出西江??贾葡笃?,協(xié)和萬邦。一虡特懸,,用起律首,。編鐘繼奏,簫韶成九,。寬橫欒舞,,必考必精。慎遵前憲,,敢或損增,。宣陽導陰,立均出度,。萬事本根,,百王矩矱??堄栊∽?,蒙業(yè)重熙。賴天耆定,,惟曰際時,。范器識年,悉新巳盛。銘無溢辭,,惕乾懋敬,。
鉦部兩側(cè)凸起部分為枚,每側(cè)三層,、9枚,,枚間部分為篆,,篆間裝飾回形紋,。以下為鼓部,裝飾有凸起的,、不規(guī)則的幾何紋飾,。鼓部之下左右兩邊為銑。
鐘后與鐘前紋飾與枚的設置基本相同,,主要區(qū)別有二:一為鉦部所刻篆書銘文是“镈鐘第三太蔟(簇)”“大清乾隆二十又六年歲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六日庚子鑄成”,;二為鼓部紋飾系沒有凸起的回形紋。
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,江西臨江府(今江西省樟樹市)出土古鐘十一枚,,撫臣繪圖獻于朝。恰逢西師奏凱,,乾隆帝親考古制,,厘定其名為镈鐘,示之群臣,,儲之韻古堂,,并仿效功成作樂的傳統(tǒng),于二十六年(1761)命鑄镈鐘十二枚,,御撰銘文,,鐫識其上。镈鐘每枚單獨使用,,隨月應律,,這枚镈鐘便是其中一枚,所應太簇律為農(nóng)歷正月所用,。
清代宮廷音樂中太簇律镈鐘為朝會中和韶樂,、宴饗中和韶樂和祭祀太廟、奉先殿,、朝日壇,、太歲壇時使用。此乾隆帝御定之镈鐘,,按照音樂考古學的觀點,,應為甬鐘。(劉國梁)